
空空导弹自越南战争以来便一直是空对空作战中的核心武器,随着技术的发展,它们已经从近距离格斗武器演变成了超视距作战的重要手段。这些导弹的射程、精度和速度不断提升在线配资查询,极大地改变了空战的战术布局。最近有消息称,中国正在研发一款射程达到1000公里的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这一创新可能彻底重塑空战的规则,甚至使得敌方空军在冲突中难以起飞应战。
这款导弹的射程要比目前的“流星”导弹(射程为200公里)长五倍,超越了美国的AIM-174B(400公里)和俄罗斯的R-37M(同样为400公里)。即便是中国现有的霹雳-17,其射程也仅有约400公里。因此,这款新型高超音速导弹的出现不仅能重新定义空战的战术理论,更可能在战略层面上对整个印太地区的力量格局造成深远影响。
展开剩余83%要理解空空导弹如何重塑空战格局并迫使敌方国家调整其军事理论,我们需要回顾过去60年间空空导弹的演变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海军便在加利福尼亚州因约肯的军械试验站(现为海军航空武器站)开始了空空导弹的研发工作。1956年,美国海军推出了AIM-9“响尾蛇”导弹,这款红外制导的近距格斗导弹通过追踪目标发动机的热信号来锁定目标,开启了空空导弹的新时代。
早期的AIM-9B采用了对热源敏感的硫化铅(PbS)探测器,并具备“发射后不管”功能,这极大地提升了发射平台的生存能力与机动性。然而,AIM-9B虽然在当时算得上是革命性的武器,但也存在不少局限。例如,它只能从目标的后方锁定目标,因为热信号最为强烈。而且,在潮湿或雨天等恶劣环境下,其性能大打折扣,且有效射程仅为2到4.8公里。
随后,苏联在1957年发布了K-5空空导弹,采用了雷达制导技术。这款导弹并未装备自有的导引头,而是依赖发射平台的雷达来照射目标,导弹通过反射的雷达波进行制导。这使得发射平台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必须持续照射目标,从而暴露在敌方的火力范围内,增加了操作的风险。空空导弹的出现迅速改变了空战的面貌,也使得双方战术发生了重大变化。
1958年,在第二次台海危机期间,一架米格-17战机被F-86战斗机发射的AIM-9B导弹击中,但幸运的是导弹未爆炸,米格-17被飞行员成功带回。最终,这枚导弹被交给苏联,经过分析后,苏联在1961年发布了K-13型号,这也成为苏联空空导弹的标志性装备。
到了1963年,印度空军开始装备配备了苏联K-13导弹的米格-21战机。1965年,印巴战争爆发,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F-86和F-104战斗机也搭载了AIM-9B导弹,从空空导弹性能来看,巴基斯坦空军具有明显的优势。相比之下,印度的K-13导弹还处在初期阶段,远不如AIM-9B。印度空军历史学家安加德·辛格曾写道:“在1965年的战争中,导弹技术的差距最终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巴基斯坦空军凭借导弹优势至少击落了三架敌机,这种差距彻底改变了战术格局。”
随着空空导弹技术的发展,超视距导弹逐渐成为主流。例如,欧洲的“流星”和美国的AIM-120D的射程接近200公里,而中国的霹雳-15E也具备145公里的射程,改进版的射程甚至超过200公里。俄罗斯的R-37M和KS-172导弹、美国的AIM-174B以及中国的霹雳-17的最大射程都约为400公里。
在2022年俄乌战争中,俄罗斯的R-37M导弹取得了多个击杀。例如,2024年7月,俄罗斯空天军的一架苏-35S战斗机在213公里的距离上成功击落了一架乌克兰米格-29战斗机,证明了超远程导弹在现代空战中的重要性。
目前,全球射程最远的空空导弹包括R-37M、KS-172、霹雳-17和AIM-174B,射程均在400公里左右。然而,中国正在开发一种射程高达1000公里的新型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这将彻底颠覆现有的空战理论。中国媒体报道称,这款导弹已经完成最终测试,射程介于800到1000公里之间,并且通过“火星任务隧道”风洞进行的实验,验证了导弹在高摩擦和极端温度下的耐受能力。
除了空前的射程外,这款导弹还具备令人担忧的速度,可以达到高超音速。据《南华早报》报道,在2023年的一次模拟空战演习中,中国为第六代战斗机配备了这款超远程导弹,能够在飞行过程中爬升到大气层边缘,再以高超音速俯冲攻击目标。这种飞行速度使得没有任何现有美国战机能够逃脱。
著名国防分析家帕特里夏·马林斯评论道:“中国的新型导弹将改变空战规则,其射程是俄罗斯R-37M的两倍,远超西方主流空空导弹的射程。由于大多数战斗机的雷达探测范围不足400公里,因此这款导弹的目标获取任务可能由中国的隐身战机或高空无人机来完成。”虽然这款导弹仍处于测试阶段,并且中国有夸大技术能力的先例,但若这些技术属实,它将为中国提供空前的战略优势,迫使美俄等国陷入被动局面。
发布于:天津市诚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